诈骗罪是故意,而不是过失,这已成为刑法理论界的共识。然而,诈骗罪的故意是仅指直接故意还是同时指直接故意和间接故意,近年来一直存在争议。间接故意能否构成诈骗罪?综合起来,无非是两种观点,即否定论和肯定论。否定说认为,诈骗只能由直接故意构成,具有非法占有他人财产的目的;肯定性说认为间接故意也可以构成诈骗罪。
否定说的理论基础在于:在诈骗罪中,行为人的心理状态是以非法占有他人财产所有权为目的。根据我国刑法的一般理论,直接故意犯罪只有犯罪目的,间接故意犯罪没有犯罪目的。犯罪目的是希望意志的核心,它反映了直接故意的心理内容,当然也是直接故意的组成部分。犯罪目的的存在不仅表明行为人已经知道其行为的社会危害结果,而且表明行为人积极追求这种预期的危害结果;犯罪目的的出现意味着直接故意的形成,直接故意的性质是由犯罪目的的性质决定的。没有犯罪目的,就没有犯罪故意的希望,也就没有直接故意。犯罪目的是行为人实施犯罪所取得的结果的主观反映。追求犯罪目的的实现是希望故意(直接故意)的内在基本特征。
肯定
说的立论基点在于实践,因为司法实践中大量合同诈骗案件所体现的一种新的犯罪形态是间接故意,如行为人没有能力履行合同,却以欺骗手段与对方订立合同,骗取货款。这类行为人,明知自己没有履行能力和签订合同的条件,可能给对方造成严重损失,却采取放任的态度,任意与对方签订合同,先占有对方的金钱,事后没有积极履行合同的行为,客观上造成无法偿还他人金钱的有害后果。主观罪过显然是间接故意。
笔者认为间接故意也可以构成诈骗罪。主要原因如下:1。刑法目的的要求。刑法的目的是追求社会幸福,而不是个人幸福。因此,非法占有他人财产的目的无论从何而来都是不公正的,容忍这种行为也是违背了刑法功利主义的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的一般原则。2.刑法谦抑性原则的要求。刑法的谦抑性并不意味着刑罚越少越好,而是要求刑罚权力的行使仅限于必要的干预。3.实际要求。上述行为在人员面前对自己履行合同的能力没有把握,愿意让有害结果发生在事件期间或之后。在这种情况下,如果要求直接故意,就可以构成诈骗罪,显然不利于打击诈骗犯罪。
法律很快。汽车
(编辑:张文华 北京大瀚律师事务所 律师咨询电话:15600006628 )
湖南刑法刑事律师事务所 (http://www.mylsfw.com/xingfaxingshi)提供邵阳市刑法刑事24小时律师电话微信,提供免费在线咨询。
标签:
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无法查证出处,我们只做学习使用,如不同意收录请联系网站马上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