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更多

[转载]小区内撞死人,过失致人死亡罪还是交通肇事罪?

发布日期:2023/5/24 阅读量:306  来源于:  http://www.mylsfw.com/

案情简介,在某市的一个居民小区内,一司机在倒车时由于不小心将年仅5岁的儿童当场撞死,死者父母痛不欲生。

      检察机关以交通肇事罪将司机提起公诉;但是死者父母认为,该小区属于封闭式小区,不属于《道路交通安全法》规定“道路”,司机由于重大过失,在倒车时不注意观察路况,也没有采取有效的处置措施,应以过失致人死亡罪提起公诉。

      一审法院判决司机犯交通肇事罪,判处有期徒刑一年六个月。

      但是死者父母认为该案定性错误、量刑过轻,遂向检察机关提起抗诉。

      ,两罪比较,《刑法》第二百三十三条规定:“过失致人死亡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情节较轻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

      本法另有规定的,依照规定。

      ”,过失致人死亡罪,是指因过失而致人死亡的行为。

      构成过失致人死亡罪,需符合四个要件:,(一)客体要件,过失致人死亡罪侵犯的客体是他人的生命权。

      生命权是自然人以其生命维持安全利益为内容的人格权,神圣不可侵犯。

      剥夺他人生命权的行为,无论是故意还是过失,均具有社会危害性,应受刑事处罚。

      ,(二)客观要件,过失致人死亡罪在客观方面表现为因过失致使他人死亡的行为。

      构成过失致人死亡罪,客观方面必须同时具备三个要索:,1.客观上必须发生致他人死亡的实际后果。

      这是过失致人死亡罪成立的前提。

      ,2.行为人必须实施过失致人死亡的行为。

      行为人的行为可能是有意识的,或者说是故意的,但对致使他人死亡结果发生是没有预见的,是过失。

      过失致人死亡罪属结果犯,行为的故意并不影响其对结果的过失。

      这点同有意识地实施故意剥夺他人生命行为的故意杀人罪不同。

      过失致人死亡行为可以分为作为的过失致人死亡行为和不作为的过失致人死亡行为两种情况。

      ,3.从行为人的过失行为与被害人死亡的结果之间必须具有间接的因果关系,即被害人死亡是由于行为人的行为造成的。

      这里死亡包括当场死亡和因伤势过重或者当时没有救活的条件经抢救而死亡。

      否则行为人不应承担过失致人死亡罪的刑事责任。

      ,(三)主体要件,过失致人死亡罪的主体要件为一般主体,凡达到法定责任年龄且具备刑事责任能力的自然人均能构成过失致人死亡罪。

      已满14周岁不满16周岁的自然人不能成为过失致人死亡罪主体。

      首先,无论从行为人的主观恶性、客观行为,还是社会危害性上看,过失致人死亡罪均不是严重侵犯公民人身权利、民主权利罪。

      其次,对过失致人死亡的结果的预见,要求行为人具有一定的认识能力和辨别能力。

      ,(四)主观要件,过失致人死亡罪在主观方面表现为过失,即行为人对其行为的结果抱有过失的心理状态,包括疏忽大意的过失和过于自信的过失。

      疏忽大意的过失是指行为人主观上对自己的行为可能造成他人死亡的结果应当预见而没有预见,应当预见是法律对行为人实施某种有意识的行为时,可能造成他人死亡结果的主观认识上的要求。

      根据一般人的能力和行为时的客观条件,行为人能够预见并防止危害结果的发生,只是因为其疏忽大意才未预见,以致发生严重危害结果,他就应当对此结果负法律责任。

      过于自信的过失,是指行为人对自己的行为可能造成被害人死亡的结果已经预见,但却轻信能够避免这种结果的发生。

      由于行为人已预见到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他人死亡的结果,进而产生了避免这种结果发生的责任,他却没有有效地防止他人死亡结果的发生,没有尽到自己应尽的责任。

      因此,行为人应对自己因主观上的过于自信所造成的危害结果负刑事责任。

      轻信能够避免他人死亡结果的发生,是过于自信的过失致人死亡区别于间接故意杀人的界限。

      ,《刑法》第一百三十三条规定:“违反交通运输管理法规,因而发生重大事故,致人重伤、死亡或者使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交通运输肇事后逃逸或者有其他特别恶劣情节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因逃逸致人死亡的,处七年以上有期徒刑。

      ”,交通肇事罪,是指违反交通管理法规,因而发生重大事故,致人重伤、死亡或者使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的行为。

      构成交通肇事罪,需符合四个要件:,(一)客体要件,交通肇事罪侵犯的客体,是交通运输的安全。

      交通运输,是指与一定的交通工具与交通设备相联系的铁路、公路、水上及空中交通输,这类交通运输的特点是与广大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紧相连,一旦发生事故,就会危害到不特定多数人的生命安全。

      ,(二)客观要件,交通肇事罪客观方面表现为在交通运输活动中违反交通运输管理法规,因而发生重大事故,致人重伤、死亡或者使公私财产遭受大损失的行为。

      由此可见,交通肇事罪的客观方面是由以下4个相互不可分割的因素组成的:,1.必须有违反交通运输管理法规的行为在交通运输中实施了违反交通运输管理法规的行为,这生交通事故的原因,也是承担处罚的法律基础。

      所谓交通运输法规,是指保证交通运输正常进行和交通运输安全的规章制度,包括水上、海上、空中、公路、铁路等各个交通运输系统的安全规则、章程以及从事交通运输工作必须遵守的纪律、制度等。

      如《城市交通规则》、《机动车管理规定》、《内河避碰规则》、《航海避碰规则》、《渡口守则》、《中华人民共和国海上交通安全法》等。

      违反上述规则就可能造成重大交通事故。

      在实践中,违反交通运输管理法规行为主要表现为违反劳动纪律或操作规程,玩忽职守或擅离职守、违法指挥、违法作业,或者违法行驶等。

      例如,公路违法的有:无证驾驶、强行超车、超速行驶、酒后开车;航运违法的有:船只强行横越,不按避让规章避让,超速抢档,在有碍航行处锚泊或停靠;航空违法的有:违反空中交通管理擅自起飞,偏离飞行航线,无故不与地面联络,等等。

      上述违法行为的种种表现形式,可以归纳为作为与不作为两种基本形式,不论哪种形式,只要是违法,就具备构成交通肇事罪的条件。

      ,2.必须发生重大事故,致人重伤、死亡或者使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的严重后果。

      这是构成交通肇事罪的必要条件之一。

      行为人虽然违反了交通运输管理法规,但未造成上述法定严重后果的,不构成交通肇事罪。

      ,3.严重后果必须由违法行为引起,二者之间存在因果关系。

      虽然行为人有违法行为,造成严重后果,而且在时间上存在先行后续关系,则不构成交通肇事罪。

      ,4.违反交通运输法规,致人重伤、死亡或者使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的行为,必须发生在从始发车站、码头、机场准备载人装货至终点车站、码头、机场旅客离去、货物卸完的整个交通运输活动过程中。

      从空间上说,必须发生在铁路、公路、城镇道路、和空中航道上;从时间上说,必须发生在正在进行的交通运输活动中。

      如果不是发生在上述空间、时间中,而是在工厂、矿山、林场、建筑工地、企业事业单位、院落内作业,或者进行其他非交通运输活动,如检修、冲洗车辆等,一般不构成交通肇事罪。

      ,在公共交通管理范围外发生的,应当定重大责任事故罪。

      由此可见,对于这类案件的认定,关键是要查明它是否发生在属于公共交通管理的铁路、公路上。

      ,利用大型的、现代化的交通运输工具从事交通运输活动,违反交通运输法规,致人重伤、死亡或者使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的,应定交通肇事罪,这是没有异议的。

      但是,对于利用非机动车,如自行车、三轮车、电动自行车、残疾人机动轮椅车和畜力车等,从事交通运输活动,违反交通运输法规,使人重伤、死亡,是否构成交通肇事罪,存在不同的看法。

      第一种意见认为:交通肇事罪属于危害公共安全的犯罪,即能够同时造成不特定的多人伤亡或者公私财产的广泛损害,而驾驶非机动车从事交通运输活动,违反交通运输法规,一般只能给特定的个别人造成伤亡或者数量有限的财产损失,不具有危害公共安全的性质,因此,不应定交通肇事罪,而应根据具体情况,确定其犯罪的性质,造成他人死亡的,定过失致人死亡罪;造成重伤的,定过失重伤罪。

      第二种意见认为,它虽一般只能造成特定的个别人的伤亡或者有限的损失,但不能因此而否认其具有危害公共安全的性质,况且许多城镇交通事故都直接或间接与非机动车违法行驶有关。

      因此,上述人员违反交通运输法规,应当以交通肇事罪论处。

      如果因其撞死人而按致人死亡罪论处,因其撞伤人而按过失重伤罪论处,是不合理的。

      目前司法实践中,一般按第二种意见定罪判刑,即以交通肇事罪论处。

      ,(三)主体要件,交通肇事罪的主体为一般主体。

      即凡年满16周岁、具有刑事责任能力的自然人均可构成。

      主体不能理解为在上述交通运输部门工作的一切人员,也不能理解为仅指火车、汽车、电车、船只、航空器等交通工具的驾车人员,而应理解为一切直接从事交通运输业务和保证交通运输的人员以及非交通运输人员。

      交通运输人员具体地说,包括以下4种从事交通运输的人员,(1)交通运输工具的驾驶人员,如火车、汽车、电车司机等;(2)交通设备的操纵人员,如扳道员、巡道员、道口看守员等;(3)交通运输活动的直接领导、指挥人员,如船长、机长、领航员、调度员等;(4)交通运输安全的管理人员,如交通监察员、交通警察、交通协管等。

      他们担负的职责同交通运输有直接关系,一旦不正确履行自己的职责,都可能造成重大交通事故。

      ,非交通运输人员违反违反交通运输法规,如非司机违法驾驶,在交通运输中发生重大事故,造成严重后果的,也构成交通肇事罪的主体。

      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盗窃案件具体应用法律的若干问题的解释》中指出,“在偷开汽车中因过失撞死、撞伤他人或者撞坏了车辆,又构成其他罪的,应按交通肇事罪与他罪并罚”这一解释说明,非交通运输人员构成交通肇事罪,并不以肇事行为发生在交通运输过程中为要件。

      ,(四)主观要件,交通肇事罪主观方面表现为过失,包括疏忽大意的过失和过于自信的过失。

      这种过失是指行为人对自己的违法行为可能造成的严重后果的心理态度而言。

      行为人在违反交通运输法规上可能是明知故犯,如酒后驾驶、吸食毒品后驾驶、超速驾驶、疲劳驾驶等,但对自己的违法行为可能发生重大事故,造成严重后果,应当预见而因疏忽大意,没有预见,或者虽已预见,但轻信能够避免,以致造成了严重后果。

      ,律师观点,《道路交通安全法》第一百一十九条第一款第一项规定:“ ‘道路’,是指公路、城市道路和虽在单位管辖范围但允许社会机动车通行的地方,包括广场、公共停车场等用于公众通行的场所。

      ”,通过对过失致人死亡罪、交通肇事罪的分析和《道路交通安全法》的规定,可以看出,本案定过失致人死亡罪还是交通肇事罪,由该小区的“道路”属性决定。

      ,该小区“道路”是否属于《道路交通安全法》规定的“道路”?是否属于单位管辖的范围?该小区属于开放式小区,还是属于封闭式小区(如高档别墅区、高干居住区、部队大院)?,如果该小区属于《道路交通安全法》规定的“道路”,该“道路”属于该单位管辖范围,而且允许社会车辆通行,本案定交通肇事罪较为妥当;反之,应定为过失致人死亡罪。

      ,在司法实践中,开放式小区和封闭式小区并没有严格的区分,加之《道路交通安全法》对“道路”的界定过于模糊,是引发此类案件“同案不同判”、“同罪不同罚”的根本原因,鉴于此,笔者建议立法机关重新界定“道路”的概念,并对开放式小区和封闭式小区予以界定,使其更加规范、明确,具有实操性和前瞻性。

      ,(一家之言,仅供参考;如需转载,尊重版权)


湖南交通法务律师事务所 (http://www.mylsfw.com/jiaotongfawu)提供邵阳市交通法务24小时律师电话微信,提供免费在线咨询。


标签:

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无法查证出处,我们只做学习使用,如不同意收录请联系网站马上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