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更多

遭遇家庭暴力怎么办?

发布日期:2024/11/1 阅读量:54  来源于:  http://www.mylsfw.com/

 家庭生活 ,是每个人日常生活的基础。近年来,家庭暴力日益成为人民群众广泛议论的话题。为适应社会的发展、回应人民的关切,全国人大常委会于2016年出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家庭暴力法》,创设了“人身安全保护令”制度,从法律层面保护家庭暴力受害人的人身安全和人格尊严。


2022年8月1日起,最高人民法院发布的《关于办理人身安全保护令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以下简称《规定》)正式施行。当日,上海市闵行区人民法院签发该院首份人身安全保护令,快速、及时制止家庭暴力,切实为家暴受害者撑起法律的“保护伞”。



案情  简介 


陈女士与汪先生系夫妻关系
汪先生因犯罪入狱多年
刑满释放后
汪先生多次上门向陈女士索要钱款
并对陈女士谩骂、恐吓
有时还会进行殴打


2022年7月19日
两人因家庭纠纷引发矛盾
陈女士向公安机关报案
虽然两人的离婚案件还未经法院正式立案
但为维护自身及家人的人身安全
陈女士向法院提出人身安全保护令申请
并提交了公安机关接报回执单及相关视频材料
视频中汪先生对陈女士大声喊叫
将其逼至墙角
并掐住陈女士的脖子对其进行殴打


裁判  结果 


经审查,法院认为
法律禁止任何形式的家庭暴力
家庭成员之间应当
互相帮助,互相关爱,和睦相处
本案中,汪先生入狱服刑多年
期间妻子陈女士独自承担起
抚养女儿、照顾公婆的家庭重任
汪先生出狱后理应怀感恩之心回归家庭
尽到作为一名丈夫、父亲、儿子应尽的责任
然而自汪先生出狱后不久
双方即因琐事多次争吵
进而演化为对陈女士进行威胁、殴打

法院认为
陈女士有遭受家庭暴力危险的情形
申请人的申请
符合人身安全保护令的法定条件
作出如下裁定:


一、禁止被申请人汪先生对申请人陈女士实施家庭暴力

二、禁止被申请人汪先生骚扰、接触申请人陈女士



法官说法


人身安全保护令是《反家庭暴力法》创设性规定的重要制度,被称为是申请人的“护身符”,被申请人的“紧箍咒”,对预防和制止家庭暴力的发生、保护受害者人身安全发挥了重要作用。作为“升级版”,《规定》进一步明晰了裁判规则,统一法律适用标准,推动了实务中人身安全保护令的适用。


 1、保护范围更加宽泛 


《规定》第三条扩充列举了家庭暴力行为,规定家庭成员之间以冻饿或者经常性侮辱、诽谤、威胁、跟踪、骚扰等方式实施的身体或者精神侵害行为,应当认定为家庭暴力。本案中,汪先生对陈女士殴打恐吓、威胁、骚扰等行为,均系《反家庭暴力法》及《规定》中所禁止的家庭暴力行为,给陈女士的身体和精神造成了不良影响,致使陈女士身心不能处于安宁的状态,存在着一定现实和将来的危险性,因此应当认定为家庭暴力行为。


 2、保护措施更加多样 


《规定》第十条将《反家庭暴力法》第二十九条第四项规定的“保护申请人人身安全的其他措施”予以细化为:禁止被申请人以电话、短信、即时通讯工具、电子邮件等方式侮辱、诽谤、威胁申请人及其相关近亲属;禁止被申请人在申请人及其相关近亲属的住所、学校、工作单位等经常出入场所的一定范围内从事可能影响申请人及其相关近亲属正常生活、学习、工作的活动。增加的保护措施更符合信息时代侵权手段多样化、复杂化的现实情况,更有利于保护申请人的切身权益。


 3、保护目的更加明确 


《规定》进一步突出了保护受害人的人身安全和人格尊严的立法目的。《民法典》将人格权独立成编,足可见法律对人格权保护的重视。《规定》无论是将经常性侮辱、诽谤、威胁、跟踪、骚扰等行为明确为家庭暴力行为,亦或是将禁止被申请人以电话、短信、即时通讯工具、电子邮件等方式侮辱、诽谤、威胁申请人及其相关近亲属明确为保护措施,都进一步体现了对公民人格权保护的重视。本案中,申请人与被申请人分居生活,被申请人不仅有上门殴打申请人的行为,更对申请人进行威胁、骚扰,造成申请人的精神压力,及时签发人身安全保护令可有效保护申请人人身安全和人格尊严。


 4、审查方式更加灵活 


人民法院处理人身保护令案件的审限为72小时,情况紧急的24小时,常规谈话、听证费时费力,且多要面对被告不到场的局面,随着异步庭审、在线诉讼等新技术普及运用,庭审、谈话、听证的方式日趋多元化。《规定》第七条与《民事诉讼法》第十六条相适应,明确规定人民法院可以通过在线诉讼平台、电话、短信、即时通讯工具、电子邮件等简便方式询问被申请人,审查方式及审查流程大大简化,更有利于案件事实查明。

《规定》六大问答


Q1

什么情况下可以提出人身安全保护令申请?


《规定》第一条规定:当事人因遭受家庭暴力或者面临家庭暴力的现实危险,依照《反家庭暴力法》向人民法院申请人身安全保护令的,人民法院应当受理。

向人民法院申请人身安全保护令,不以提起离婚等民事诉讼为条件


该条规定分两款,第一款规定了提出人身安全保护令申请的情形。“遭受家庭暴力”或者“面临家庭暴力的现实危险”,既包含已发生家庭暴力的结果,也包含家庭暴力正在进行或将要进行。不惟结果论,体现出人身安全保护令的立法初衷及价值取向,不仅是一种事后的救济手段,更要发挥其对家庭暴力的预防作用,彰显人身安全保护令及时制止家庭暴力的制度目的。


第二款明确了申请人身安全保护令不需要以提起离婚诉讼或者其他诉讼为前提。本条规定明确了人身安全保护令的立案、审查、执行独立于其他诉讼,有利于发挥人身安全保护令快速、及时制止家庭暴力的作用。


Q2

谁能提出人身安全保护令申请?


《规定》第二条规定:当事人因年老、残疾、重病等原因无法申请人身安全保护令,其近亲属、公安机关、民政部门、妇女联合会、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残疾人联合会、依法设立的老年人组织、救助管理机构等,根据当事人意愿,依照《反家庭暴力法》第二十三条规定代为申请的,人民法院应当依法受理。


遭受家庭暴力的受害人当然属于提出人身安全保护令的申请人,但考虑到家庭生活的特殊性,《反家庭暴力法》第二十三条对无民事行为能力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遭受家庭暴力代为申请进行了规定。


司法实践中,除无民事行为能力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外,仍然存在一些特殊情况,如受害人因年老、残疾、重病等原因,导致无法自行申请。因此,本次司法解释对代为申请的情形进行了适当扩充,并在《反家庭暴力法》第二十三条规定的代为申请人的范围中又增加了残疾人联合会、依法设立的老年人组织、救助管理机构等,以充分调动社会力量保障受害人的人身安全,体现出对弱势群体的保护。


Q3

哪些行为属于家庭暴力?


《规定》第三条规定:家庭成员之间以冻饿或者经常性侮辱、诽谤、威胁、跟踪、骚扰等方式实施的身体或者精神侵害行为,应当认定为《反家庭暴力法》第二条规定的“家庭暴力”。


《反家庭暴力法》第二条对家庭暴力进行了界定,将家庭成员之间以殴打、捆绑、残害、限制人身自由以及经常性谩骂、恐吓等方式实施的身体、精神等侵害行为认定为家庭暴力。


因社会生活的多样性,司法实践中也遇到了除上述行为以外的一些家庭暴力形式。本次司法解释仍然通过列举的方式,将冻饿或者经常性侮辱、诽谤、威胁、跟踪、骚扰等行为认定为家庭暴力,扩大了人身安全保护令适用范围,进一步保障家庭成员免受各种形式的家庭暴力。值得指出的是,本次司法解释中所补充列举的家暴形式,更注重精神层面,体现出立法的人文关怀。


Q4

认定家庭暴力需要哪些证据?


《规定》第六条规定:人身安全保护令案件中,人民法院根据相关证据,认为申请人遭受家庭暴力或者面临家庭暴力现实危险的事实存在较大可能性的,可以依法作出人身安全保护令。


前款所称“相关证据”包括:


(一)当事人的陈述;

(二)公安机关出具的家庭暴力告诫书、行政处罚决定书;

(三)公安机关的出警记录、讯问笔录、询问笔录、接警记录、报警回执等;

(四)被申请人曾出具的悔过书或者保证书等;

(五)记录家庭暴力发生或者解决过程等的视听资料;

(六)被申请人与申请人或者其近亲属之间的电话录音、短信、即时通讯信息、电子邮件等;

(七)医疗机构的诊疗记录;

(八)申请人或者被申请人所在单位、民政部门、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妇女联合会、残疾人联合会、未成年人保护组织、依法设立的老年人组织、救助管理机构、反家暴社会公益机构等单位收到投诉、反映或者求助的记录;

(九)未成年子女提供的与其年龄、智力相适应的证言或者亲友、邻居等其他证人证言;

十)伤情鉴定意见;

(十一)其他能够证明申请人遭受家庭暴力或者面临家庭暴力现实危险的证据。


《反家庭暴力法》第二十条规定,人民法院审理涉及家庭暴力的案件,可以根据公安机关出警记录、告诫书、伤情鉴定意见等证据,认定家庭暴力事实。但司法实践中发现,很多家庭冲突并未发展到公安机关介入的程度,因此并未留下此类证据可以证明家庭暴力的发生。从杨浦法院2016年3月1日至2022年7月31日所受理的人身安全保护令案件来看,60%的案件,申请人因证据不足而被驳回申请。


考虑到家庭生活的私密性和家庭暴力行为的多样性,本次司法解释将认定家庭暴力的证据形式及证据标准均进行了优化。首先,将《反家庭暴力法》中所规定的证据进行了细化,加入了多种证据形式作为补充,便于当事人收集提供证据,同时设定兜底条款,降低了认定家庭暴力的门槛。其次,将面临家庭暴力现实危险的事实存在“较大可能性”作为出具人身安全保护令的依据,放宽了家庭暴力的认定标准。最后,司法解释第五条对人民法院依职权调查收集证据进行了规定,以充分发挥人民法院在审理该类案件中的主动性,切实维护家庭暴力受害人的合法权益。


Q5

人身安全保护令包括哪些措施?


《规定》第十条规定:《反家庭暴力法》第二十九条第四项规定的“保护申请人人身安全的其他措施”可以包括下列措施:


(一)禁止被申请人以电话、短信、即时通讯工具、电子邮件等方式侮辱、诽谤、威胁申请人及其相关近亲属;
(二)禁止被申请人在申请人及其相关近亲属的住所、学校、工作单位等经常出入场所的一定范围内从事可能影响申请人及其相关近亲属正常生活、学习、工作的活动。


人身安全保护令作为一种保护性措施,其范围一般与施暴者所采取的家庭暴力行为相对应。《反家庭暴力法》第二十九条规定,人身安全保护令可以包括禁止被申请人实施家庭暴力、禁止被申请人骚扰、跟踪、接触申请人及其相关近亲属、责令被申请人迁出申请人住所以及保护申请人人身安全的其他措施。


本次司法解释对上述条文中的“其他措施”进行了扩充解释,将大家俗称的“网络轰炸”纳入保护性措施,并对施暴者的限制范围进行了升级,在家庭暴力的施暴人和受害人之间建立了一道“隔离墙”。


Q6

违反人身安全保护令有哪些法律后果?


《规定》第十二条规定:被申请人违反人身安全保护令,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三百一十三条规定的,以拒不执行判决、裁定罪定罪处罚;同时构成其他犯罪的,依照刑法有关规定处理。


人身安全保护令是人民法院依法以民事裁定书方式作出的一个法律文书,对于双方当事人具有法律约束力。《反家庭暴力法》第三十四条规定,被申请人违反人身安全保护令,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尚不构成犯罪的,人民法院应当给予训诫,可以根据情节轻重处以一千元以下罚款、十五日以下拘留。


为提高人身安全保护令的威慑力,加强其对受害者的保护力度,本次司法解释对违反人身安全保护令构成什么犯罪进行了明确的规定,被申请人违反人身安全保护令,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三百一十三条规定的,以拒不执行判决、裁定罪定罪处罚。

图片
面对家庭暴力,不做沉默的“羔羊”
切实增强证据意识,拿起法律武器
勇敢向家暴说“不”
积极主动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图片
来源丨上海市闵行区人民法院、
上海市杨浦区人民法院




湖南婚姻继承律师事务所 (http://www.mylsfw.com/hunyinjicheng)提供邵阳市婚姻继承24小时律师电话微信,提供免费在线咨询。


标签:

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无法查证出处,我们只做学习使用,如不同意收录请联系网站马上删除。

回到顶部